
走进清华解密苏宁:互联网转型如何从“找死”到“做活”
发布时间:2016-01-21浏览量:40481月9日,《商学院》杂志携手苏宁、蓝狮子共同走进清华大学,以读书会的形式研究并讨论苏宁互联网转型成功的秘诀。
与此同时,一本记录苏宁转型历程的新书——《从+互联网到互联网+:苏宁为什么赢》就此发布。
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度副董事长孙为民,中国经营报社总编辑李佩钰,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张伟,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副教授、清华北卡EMBA项目中心主任蔡临宁,《中国经营报》总编助理、《商学院》杂志出品人汪静,分别进行了精彩发言,他们到底分享了怎样的观点?一起来看看吧。
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张伟老师:
-
我们看到的现象是,目前的中国,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商业组织,都在不断地拓展传统的业务与功能。大学过去是在象牙塔里面学习,现在已经到了从教学、到研究、到参与社会服务、到引入社会教育资源。企业也是一样,以前只关注生产、研发、经营等等,现在要关注的领域更加的宽广。
中国经营报社总编辑李佩钰:
-
中国是一个互联网强国,中国有强大的网民基础,而中国所有传统行业遭遇的互联网挑战也最大。作为传统媒体,我们感受颇深,深处商业之中的零售行业同样如此。现在企业都在谈转型怎么转,不转会不会死?转早了会不会死?转得太猛又会不会死?这些都是市场的参与者每天都要思考的问题。
-
苏宁作为转型最为成功的一个样本,给中国传统企业的互联网战略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借鉴。
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副教授、清华北卡EMBA项目中心主任蔡临宁:
-
零售业的创新之路在于:1、扩大采购资源、降低佣金到5%;2、薄利多销、销量带来利润;3、物流集中配送;4、分享:员工分享利润、货损降低;5、信息透明;6、感恩的企业文化。这些用现在流行的“互联网”词汇来总结就是去中间层、流量思维、共享文化、众筹、供应链透明。这些创新的招数,并不是互联网企业的提倡,而是传统零售巨头,沃尔玛提出的。
-
零售业的未来是一定是体验,强体验。线上线下融合,就是为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——消费者体验式所有商业模式制胜之道。
苏宁云商集团副董事长孙为民:
-
零售行业受电子商务冲击非常大,资本的高举高打、行业的不规范都给企业发展带来影响。
但“讲道理”是无用的,企业经营只有一个真理,就是适应市场,适应消费者,消费者的需求就是转型的方向。
-
互联网在长尾的、海量的货品上具有优势,因为可以弱化成本。
而未来的实体零售需要发掘的是精准、贴近消费者服务的市场。
-
传统行业嫁接互联网元素,其实并不能想得特别复杂。
你可以理解为它就是一个不断扩大信息化的过程,不断地扩大信息互联互通的边界,从企业内部的信息化走向企业外部的信息化。
-
实体零售的转型并不容易,但不转型,就永远打不过纯互联网企业。
一旦转型,为什么能赢?在品质消费、个性消费、品牌消费者时代,如果没有使用场景,品质和品牌体验就不存在。消费者只有在接触过程中感受到产品的价值。
-
线下店的变革方向,还是以顾客为核心,也要把握的是效率和成本,竞争到最后也是效率和成本。
实体店面未来价值:实体空间和线上竞争的时候,有些东西是搬不到线上的,比如服务。离开场景后,一些服务产品会打折扣。
-
另外,有一些可以搬到线上,但搬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感官的丧失,这会使得品牌的溢价没有了。
体验是品牌的溢价,线下体验是为了展示。频繁消费、低价值的,效率还是下线高。
《从+互联网到互联网+:苏宁为什么赢》一书作者、蓝狮子签约作家徐军:
学习苏宁,到底要学的是什么?
-
第一是感知变化。
苏宁变革是从2013年开始启动的,整个业绩是过去历史当中是一个最好的历史时期,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。在最好的时候就预知到这种变化来临,所以在2013年就启动了变革。
-
第二点永远的自我革命。
很多时候很多企业预知到这种变化,但是没有勇气改变自己,向自己开展,比较典型的是诺基亚。
-
第三点走自己的路。
现在苏宁所变革的这条O2O这条路,可以说沃尔玛+亚马逊是比较直白的说法,这条路确实是没有人走过,国内国外都没有。
-
第四点小步试错,断开辟一片改革的试验田。
张近东说内部小试错,也没有设想发展要超出想象。资源逐渐向外部倾斜,就像种子一样,在体制之外埋一棵种子,逐渐完成了苏宁易购的重任。
-
第五点:思想的转变是最重要的。
在思想的转变过程当中,领导人的变革是最首先要完成的。张近东作为一个60后的企业家,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为了掌握移动互联网的一些先进理念、思维,先后去美国硅谷拜访学习请教,这一点非常值得学习。
-
第六点:开放共赢的思维。
苏宁在整个开放共赢当中有几个体现:第一,从自营走向开放平台,从一家走向多品类,如果是靠自己经营是很难达到这种多品类。第二,渠道商和供应商一直是博弈的关系。现在苏宁变得更加开放的时候,令双方变得更加协同。第三,苏宁把积累的信息流,变成共有云全面开放。第四,苏宁与阿里原来是竞争动手,现在是合作,这需要很开放的心怀才能达到。张近东曾经说“在趋势面前,一切都是零。
台下众多的商学院弟子,也针对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发展走向,提出了自己的疑问。
问:美国零售业跟中国大相径庭,据了解有80%的零售是由几大传统零售商垄断,线上做得最好的亚马逊在北美其实只占16%。中国的零售业变革,没有前车之鉴。我想知道,您对未来零售业变革到底怎么来判断它的趋势和走向?
孙为民:中国的零售业往哪儿走或者趋势发方向,其实还是离不开大的社会环境和消费背景。
比如中国还有很多的商业业态,我们讲市场,类似于义乌的小商场市场,在全国还很普遍的,比如农贸市场,在中国菜篮子还是很重要组成部分。这种情况美国比较少见,这是消费环境。在这个基础上谈到消费变革,因为离开大的环境,企业的创新变革,有可能早走一步就成先烈了。不管怎么样,这种变化已经来了。
蔡临宁:零售业之前是走向集中化,现在开始走向分散化,分散化就是分散到社区。
分散是以消费者的时间打时间牌。比如我们快过春节了,年夜饭的问题。我刚看到在今年,学生做创新的餐饮行业,这位同学打一个什么牌?打一个年夜饭的概念。以前年夜饭很隆重,但是很浪费时间,但是现在什么?现在连锅和各种调料一块下单,简单到在家里只要打开煤气灶就可以了,这就是打一个时间牌。未来我觉得,不管是分散化,还是说打时间牌,一切都是为了提高效率,让用户越来越便利。
徐军:未来我还是比较看重实体店的发展,我自己的角度还是更愿意去实体店买东西,实体店可能呈现一种,比如苏宁易购云店这种模式我就很喜欢,可能未来零售商家都要走这样一条路。
问:从2012年开始我就持续买入苏宁股票。我看到苏宁云商的销售情况较好,另外今年特别喜人的是,又看到增加了一个金融的板块,是不是说苏宁会把厂商这么多年的一些效益数据,或者电商的一些交易数据,发掘供应链的资源?现在苏宁金融这个平台上,我看到的还是产品,苏宁最大的一个优势其实在于线下的场景,将来对于金融产品这一块,有没有转向个人财务管理?
孙为民:苏宁金融有几块,一块消费信贷,一个是理财。为什么能做金融服务?实际离不开我们的金融数据,比如我们给供应商我们都无质押无担保,给消费者都是预收性,预收性从简单的2000元到20万。现在银行卡都达不到这个标准。我们这种预售性就是基于大量积累的客户交易信息。现在我们在做金融服务,这方面投入总的资本金还不够,如果经营大的资本金,我想这块东西慢慢总的体量会越来越大。
问:苏宁在近期或是未来的十年,是否会选择进驻海外市场?
孙为民:其实海外市场我们在2009年已经开始去做了,而且这几年客观上讲,如果从销售和利润上看,我们海外发展比国内好得多。
现在我们的精力有点忙不过来。本来想2009年在海外大干,但是互联网兴起,开始做转型,国内互联网转型牵扯了我们很大的精力。但是国外市场我们未来绝对不会放弃,一定会大做,但是现在方法有一定变化,就是线上和线下的联动模式,借鉴在中国的模式。
问:欧美线下市场很活跃,在欧洲,家庭非常喜欢一家几口人到商场,而中国,这种趋势却随着电商发展越来越淡化,中国要想发展线下的零售市场,是否存在着“消费者教育”的问题?
蔡临宁:这的确是一个现状。在一个功能综合的卖场,不仅有商店有商品,还有其他的设施与服务。
我的想象是,一个家庭去综合商场,孩子可能去学习班,妈妈可能购物,爸爸可能在进行一些别的消费。这样一种场景是任何互联网都替代不了,本质上看,强调的还是体验。
问:苏宁并购乐购仕,苏宁未来会不会进军欧洲,在欧洲尝试O2O的模式?
孙为民:欧洲、美国、日本的零售业变化并不是十分大,过去十年、二十年总的格局变化不是特别大,他们总的发展也经历了高速增长、行业整合这样一个阶段。能不能在日本这些辐射到国外,甚至复制到其他地方?总的来讲已经不在这个窗口期。未来可能还是要走一些并购的方式,在并购的基础上,再结合我们的资源进行优化,我们可能认为这种方式会好一点。
内容来源:商学院